
一、 项目介绍
为大力吸引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来我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推动博士后拔尖引育工作,我校设立逸仙博士后项目,包括博新博士后和博优博士后两类,旨在优化博士后培育平台,促进优秀的青年学者脱颖而出,激发科研创新潜力,为学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培育新生力量。2025年第二批次“逸仙博士后”项目现已启动,欢迎海内外青年才俊踊跃申报!本批次截止时间:2025年10月25日。
二、 申请条件与评选标准
1. 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创新能力、有一定科研积累和较大学术发展潜力,具有广阔学术视野的优秀青年人才。身心健康,年龄不超过35周岁。
2. 有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经历,或博士学位所属学科为业内公认的世界一流学科,申报时须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三年(以每批次申请截止日期为准)。应届博士毕业生在申报时须已满足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已初步选定博士后合作导师,并与合作导师拟定博士后期间研究计划。
3. 项目评选指标主要包括申请人的教育背景、学术能力、个人研究计划水平、研究项目与拟申请进站招收单位:合作导师科研方面的契合度、推荐人评语、博士后合作导师对申请人进站申请方面的意见及承诺等。
4. 博新博士后项目根据各年度的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通知要求及入选情况执行;中山大学国际联合培养博士后项目及博士后海外引才项目入选者可优先推荐申请博优博士后项目,具体根据学校各年度的通知要求及入选情况执行。
三、 支持政策
(一)薪酬待遇中山大学为“逸仙博士后”提供非常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二)科研平台学校提供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理想的工作环境,全方位支持获选人员的各类科研项目申报。
(三)支持条件和保障
出站后可申请我校教学研究并重系列教师预聘职位,有足够的成长空间和晋升长聘机会。
学校学科种类多,科研平台高,有利于学科交叉和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工作。
校园环境优美,学术氛围浓厚,行政效率高。
有充足的办学空间,能提供较好的办公及科研用房条件;有充足的人才公寓,供博士后租住。
10家实力雄厚的附属医院,高水准医疗保障,其中中山七院毗邻深圳校区。高水平附属中小学及幼儿园,为博士后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深圳地铁6号线支线设置中大站,出行便利。校园环境优美,提供完备的运动场地设施,设有专项体育经费。
四、 学院简介
先进制造学院创办于2021年,是国家先进制造学术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学院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学术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基本导向,立足“新工科人才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修身、立命、勤学、索新”理念,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型集群优势,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产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五、 院长简介
黄含,中山大学工学部主任、先进制造学院院长、机械工程学科带头人,澳昆士兰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在两个中科院一区制造顶刊担任副编辑。主持过13项约5千万元的澳研究理事会基金项目,发表论文400余篇,荣列斯坦福 “全球2%顶尖科学家” 榜单。黄含教授主要从事超精密加工、纳米制造、增材制造、智能制造、涂层材料制备、润滑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提出了延性阈磨削修正模型,发明了高速深切磨削、纳米润滑技术和机器人磨抛系统,获新加坡国家技术奖。
六、 研究方向
先进制造学院现设置机械工程专业(国家专业代码:080201),涵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超精密制造、增材制造、机器人辅助制造技术、制造数字化和绿色制造等领域,以“超精密制造”“增材制造”“智能制造”和“未来制造”为重点发展方向。
超精密制造(Ultra-Precision Machining):超精密制造团队将重点研发加工过程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学院将充分发挥团队在超精密加工工艺、高精度测量和智能控制系统方面的技术优势,聚焦超硬易脆半导体晶圆的加工机理、创新刀具及高端装备的研发。同时,团队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入超精密加工,实现加工过程的自进化、自优化与智能决策,突破精度与效率的极限。
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围绕“高性能增材制造”的总体发展方向,学院将对金属、聚合物及陶瓷等材料的增材制造技术进行深入研究,重点打造“材料-结构-工艺-性能-装备”一体化的增材制造学科发展特色,为“低空经济、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重大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智能制造(Smart Manufacturing):智能制造依托计算机集成制造、机器人技术、先进传感技术及自动化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与精准化。学院拟在智能制造装备研发、机器人辅助加工、制造过程自动化等领域展开深入研究,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及大数据分析技术,以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质量并降低生产成本。
未来制造(Future Manufacturing):通过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手段,实现产品生产和制造过程的高效、灵活和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学院计划系统地研究如何应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模块化设计,进而提升制造流程的通用性。对未来制造技术的研究旨在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促进绿色制造的可持续发展。
七、 师资情况
学院重视师资团队建设,以“适度规模、优化结构、注重质量、追求卓越”为理念,构建创新型师资体系。我院具备海外研学经历的教师占比83%,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约80%。未来将持续推动高素质教师队伍引育,师资总量预计在2030年达到50人。
八、 对外交流
先进制造学院坚持全球视野,注重培养师生全球胜任力,积极推进国际合作。目前,先进制造学院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已建立“3+2”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学生完成本项目可获得中山大学学士学位和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认证的昆士兰大学工科荣誉硕士学位。
2024年10月举办先进制造技术国际研讨会,国内外多名特邀专家出席并做报告,来自海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学者及企业代表300余人汇聚湾区,聚焦先进制造技术热点,共同探讨科技与产业前沿。
2025年7月,成功举办以“先进制造技术:智能与可持续未来”为主题的国际暑期学校,汇聚了来自昆士兰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的40余名优秀学子以及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索先进制造领域的前沿发展与未来蓝图。
九、 申请方式
简历要求:与拟合作导师(须具备博导资格)联系,双方确认意向后,将本人简历邮件发送至samhr@mail.sysu.edu.cn(唐老师),并抄送合作导师。
邮件标题:“姓名+逸仙博士后+合作导师XXX(副)教授”
导师信息详见:https://am.sysu.edu.cn/szdw/index.htm
十、 欢迎咨询
邮箱:samhr@mail.sysu.edu.cn(先进制造学院唐老师)
电话:0755-23262675
*了解更多:https://am.sysu.edu.cn/rczp/index.htm